學校進入手機時代,民盟調查顯示三成高中生玩手機時間僅次于學習
南方日報訊 (記者/亓欣欣實習生/張彬彬)廣東興寧出現校園暴力視頻,這段經過藍牙廣泛傳播的視頻受害者依然是在校學生。近期,全國各地不斷出現的“職校門”、“扒衣門”、“處女門”讓人們感慨的同時也敲起了警鐘。
學校已經走入手機時代,手機的作用已不僅僅局限于方便聯系,更成為某些不良信息傳播的工具。青少年利用網絡媒介進行自我展示和發泄,往往也會在媒介信息的選擇上與理智認知與實際選擇背離。
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也正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民盟廣州市委參與進行的一項調研中,就有通過數據來呼吁學校應將這種新型的素質教育引入課堂的項目。據悉,民盟廣州市委在今年廣州市兩會期間,上交了的提案,建議政府應鼓勵和扶持部分中小學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課程進行研究和開發。
“網絡發聲”多為自我情緒發泄 興寧事件與此前出現過的多起類似事件一樣,起因是學生之間的矛盾引發的爭吵及肢體沖突,爭執的片段被人用手機拍攝下來,并通過藍牙、互聯網等方式向外傳播,傳播速度十分驚人。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周建青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時表示,中學生愛傳視頻主要是因為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有強烈的表現欲,他們渴望通過視頻獲取更多的網絡點擊率從而贏得成就感,而上傳負面視頻正是抓住了廣大網民獵奇與看客的心態后作出的偏激選擇。
記者走訪的廣州幾所中學當中,有九成受訪學生都表示,自己開通了QQ空間并會定時更新。“我們一般都會自拍然后放到自己的空間和博客上,照片比較多一點。”廣州113中學高一女生小洪(化名)說,“男生比較會拍攝一些班上同學好雷人的惡搞視頻放到網上。”
記者在百度暨大附中吧和113中學的貼吧看到,初中生在貼吧里說出了許多平時在學校不敢說的話,多有調侃、惡搞或者泄憤意味。
民盟的調研顯示,35.3%的小學生和初中生、62.6%的高中生表示曾經在網絡上發表過自己的文章和評論。30.1%的小學生和初中生、45.4%的高中生表示“如果可以利用媒體做一件事”,首選是“表達自己對某些事情的觀點和看法”。調查稱這些數據與指標反映了目前中小學生的公民意識狀況,但從實際看來,多數學生在網絡上的行為還僅僅停留在自我情緒的表達與發泄上,“網絡發聲”不為其他,只為展現自我。
中高端手機普及更方便上網 民盟的調查顯示,37.6%的高中生表示手機是他們每天接觸時間最多的媒介(僅次于學輔資料的43.35%,居第二位)。
在記者隨機調查的暨大附中20名初中生中,有18人帶手機上學,其中6個人的手機是目前市場上功能強大且價格較高的諾基亞N97以及iPhone,其他的也都是質量較好的品牌機。學生表示班上同學基本上都有手機且功能強大,“誰不愿意要個更高級點的手機呀。”華師大附中初二男生嚴嚴(化名)對記者這樣說道。高二學生黃薇(化名)則表示:“當覺得老師講得無聊的時候我們就會拿手機出來上網看一些青春校園小說、上QQ與朋友聊天。”
在生活中受到老師和家長管制的青少年到了網絡世界里往往變得不受束縛,逐漸步入“一人一媒介”時代的學生傾向于選擇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言論和看法,這既不會受到批評,也不用承擔任何的言語責任。同時,現在青少年多為獨生子女,這種個體成長的特殊性使得他們表達自身想法的方式往往比較直接,較少考慮到話語權造成的后果以及給其他人帶來的直接心理感受。當他們擁有了公眾展示的平臺后便直接開始大膽表現自己、釋放自己的各種情緒。
不辨優劣信息令人擔憂 手機全方位走入校園,部分學校必然也采取一定的措施。
但對學校和家長而言,監管孩子用手機上網的難度要遠超過電腦上網。“我媽一星期就讓我在周末的時候上兩小時網,這能玩啥?還是用手機好,想看啥看啥。”華師大附中初三男生小呂說道。
根據調研數據顯示,大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問還是會首選詢問老師和同學。但同時調查顯示,有40%的小學生和37.4%的中學生對媒介中的真、假信息表示“知道,但不能完全進行識別”。77.7%的小學生、75%的初中生和57%的高中生表示對從各種媒介得到的信息的態度是“根據自己的分析和判斷接受其中一部分”。
采訪中記者發現,中學生在使用手機時明知道網絡上不良信息廣泛存在,但還是由于好奇心的驅使去瀏覽大量的不良信息。關于前段時間風靡網絡的“獸獸門”性愛視頻以及最近層出不窮的“門事件”視頻,暨大附中高三男生尷尬笑道:“我們班好多男生有分享過這個視頻的地址,我們知道看這個不太好,但是我們也就是好奇想看看。”
學校應開設選修課引導學生 網絡媒介地位不斷上升,青少年面對大量信息時又往往缺乏甄別能力。民盟在提案中提到,單靠成年人、教育工作者采取屏蔽、堵塞的方法去應對永遠是被動的。
提案稱,媒介素養教育可以幫助青少年成為媒介的主動使用者,而不只是被動的接受者;可以幫助青少年有效地運用大眾傳播媒介和青少年主流媒介,表達自己的意愿,發表自己的意見,維護自己的權利。民盟建議,學校應對老師進行新型素質教育培訓,并將網絡素質指導教育引入課堂,把媒介素養教育作為校本課程進行研究和開發。